美国1月PCE创近40年新高,独家专访标普全球评级首席经济学家Paul Gruenwald:美联储本应更早采取行动,预计今年至少加息3次
美联储3月FOMC议息会议日益临近。据此前公布的通胀数据显示,美国1月CPI同比增长7.5%,续创40年以来新高;1月PPI环比增长1%,高于预期的0.5%,为去年5月以来的最大涨幅。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于今年内多次加息来对抗通胀。
标普全球评级首席经济学家Paul Gruenwald在接受《全球财经连线》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预计美联储将于3月开始加息,今年至少加息三次。面对高企的通胀,Gruenwald认为,美联储本可以早一点采取行动。Gruenwald还指出,如果美联储过快地收紧政策,虽不太可能造成经济衰退,但或将导致经济过度放缓。
展望2022年的全球经济,Gruenwald认为各国经济复苏的情况良好。他预计,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影响将进一步减弱,供应链问题也将得到缓解。
Gruenwald指出,加息对中国影响有限,亚洲将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
预计美联储将至少加息三次
《全球财经连线》:自一月以来,美联储变得更加鹰派。您怎么看最近的FOMC会议?
Gruenwald: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们看到美联储变得更加关注通胀。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预计美联储将在3月议息会议上开始加息,并于今年至少加息3次。他们将继续监测经济数据。在过去几个月里,有一个明显的转变:美联储从关注就业,转向更多地关注通胀。
《全球财经连线》:现在加息还为时过早吗?为什么?
Gruenwald:不早。美联储可能有些为时过晚了。此前,他们专注于就业。他们想让美国经济更热一些,造成一些额外的通胀,以确保经济的扩张可以让尽可能多的人受益。这也就是他们所谓的就业最大化。
但众所周知,眼下通胀在高位持续的时间比预期更长,美联储也逐渐意识到,长时间持续的通胀已需要他们通过加息来应对。我们认为,美联储本可以早一点采取行动。现在,他们又重新专注于试图让通胀尽快回落到2%的目标。
《全球财经连线》:美联储今年将加息几次?
Gruenwald:这将取决于数据。我们目前的预测是从3月开始,在今年至少加息三次。其中的难点之一是,当美联储采取行动后,通常需要2到4个季度,才能全面地看到加息对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所以,美联储或于近期采取行动,改变政策,但他们要到明年年初才能够知道这些政策产生的全部影响。
这也是央行官员的不易之处。美联储需要预测,明年此时的经济状况将是怎样的,然后再相应地设定利率。但就目前而言,我们认为今年至少是加息三次。
《全球财经连线》:美联储是否会在2022年缩减资产负债表?为什么?
Gruenwald:我认为美联储不会操之过急。他们其实已经非常清晰地表明了政策紧缩的路径,他们最先想要做的是结束缩减购债。目前,美联储仍在购债。其中的逻辑是为了保持较低的债券收益率,以刺激经济活动。
到3月份,美联储应该会达成缩减购债这一目标。此后,他们将开始提高联邦基金利率。我们认为,直到明年的某个时候,他们才会真正开始启动使资产负债表恢复到正常规模这一更大的项目。
自2008年底以来,美联储一直在扩大其资产负债表。而缩表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预计,这个或将持续数年的操作,要到2023年才会开始。
《全球财经连线》:加息和缩表,哪个带来的影响会更大?
Gruenwald:证据表明应该是加息的影响更大。加息和缩表对整个金融系统的不同部分所产生的影响不同。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此前也曾说过,加息是实现美联储目标的主要工具。当美联储提高联邦基金利率时,实则是在对收益率曲线的短端产生影响,是银行之间互相借贷所用的短期利率。而量化宽松或者是对资产负债表的操作,则是在曲线的长端产生影响。
这也就是为什么美联储在开始缩减与正常化资产负债表之前,会先使用加息这个工具。
存在政策过度紧缩风险
《全球财经连线》:如果美联储过快地收紧政策,会导致经济的衰退吗?
Gruenwald:政策过度收紧的风险的确存在。正如我之前所说的那样,他们必须等待一年才能看到(加息的)影响。因此,我们也看到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警告美联储不要行动过快。美联储不想看到的情况是:开始紧缩,然后导致经济过度放缓,最后不得不再扭转这些措施。
就经济衰退而言,我们还没有看到有很高的风险。如果将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看作是经济衰退,目前我们的美国团队预测上述情况发生的概率约为10%至15%。这其实是很低的一个概率。因此,主要的风险还是增长放缓。出现负增长的经济衰退的可能性目前来看是非常低的。
《全球财经连线》:一旦美联储开始加息,美联储的动作将对其他国家产生怎样的影响?
Gruenwald:如果你是欧洲或中国这样的大型经济体,你可能不会从美联储那感受到太大的影响。但如果你是一个较小的国家或地区,而你的政府正在以美元借款,那么你的借贷成本就会上升;亦或是你依赖于来自世界其他地区的资本流入,而美联储紧缩后的利率会慢慢地扭转这些流入。上述这些情况的国家或地区,他们将对美联储保持密切关注,甚至可能率先提高利率,以保护他们的经济。
但这仅是部分国家和地区。越大的经济体所受到的影响可能越小,而越小、越开放、经济上更依赖于他国的那些经济体,风险则越高。美联储动作的溢出效应会给后者带来经济上的风险。
《全球财经连线》:新兴市场应该做些什么来避免缩减恐慌?
Gruenwald:缩减恐慌上一次发生大约在10年前,当美联储宣布他们将开始提高利率的时候。之后,我们看到了资本在流向上巨大的转变;我们看到整个市场转向了我们所谓的避险模式,出现了以美国国债为主的风险资产逃离。 当时有5个国家被投资银行称为“脆弱五国”,这几个国家受到的打击最大。
在此次缩减周期中我们能够做的,确保更好地控制这些影响的办法是保持透明度,让市场提前有所预期。并不是要美联储明确表达行动的时间,而是告知大家其背后的想法、对加息以及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路径。
我们倾向于看到市场的波动,尤其是较大的波动,往往发生在当市场感到意外时。他们不得不重新定价联邦基金利率的路径、重新定价美国的利率路径、亦或是重新定价美元的路径。当市场不得不重新定价资产时,你就会看到各种重大调整。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普遍认为保持透明度是积极的。美联储和其他央行分享他们的想法,并在某种程度上管理市场在价格方面的预期,降低了意外发生的可能性。巨大的意外会产生巨大的、破坏性的资本流动,这是我们通常想要避免的。
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疫情影响有望逐步减弱
《全球财经连线》:疫情已持续三年。今年,大流行仍将会是影响全球增长的关键因素吗?
Gruenwald:我们希望不会。疫情已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它对就业造成了破坏;损害了人们的健康与生活。从好的一面来看,随着我们持续地经历新冠疫情大流行,似乎每次新一波的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都在减小。去年夏天的德尔塔病毒对经济造成的影响就比第一波阿尔法病毒要小。而目前来看,奥密克戎至少在经济方面的影响也小于德尔塔病毒。
我们看到医院里的患者数量减少,对工作造成的干扰也更小了。此外,政府在管理上也更加得心应手。例如,怎样采取相应的封锁措施:餐饮等行业与一些大型的活动因为防疫的需要而关闭,但其余的经济活动仍然保持开放。
但愿今后,疫情将不再是一个较大的经济问题,也不再是一个健康问题。 我们的团队由经济学家组成,并不是医学专家,但我们仍由衷地希望,并预期持续的疫情对健康与经济造成的损害会逐步减弱。这也意味着,作为经济趋势的预测者,我们对疫情的关注将会有所减少,对传统经济变量的关注也会更多一些。
《全球财经连线》:全球经济增速自2021年最后一个季度以来有所放缓。2022年全球经济会继续增长吗?有哪些潜在的风险?
Gruenwald:首先,去年是全球增长不平凡的一年。这么说是因为,我们正在从大流行中恢复过来。我们都知道 2020 年非常糟糕,自然而然地,人们预期去年会有一个较高的增长率。我们此前预计,去年全球的经济增长整个相加约在5.7%上下,高于增长趋势水平。因此,今年的增速可能相对会慢一些。我们对未来几年的预测,基本上是回归到正常的水平。所以 2022年的增长会比去年慢,2023年则会比今年慢。
我们在做的是预测全球的经济,坦率地说,大多数经济体需要回到它们原本的增长趋势水平,即全球经济回归到 3.25% 至3.5 %的水平。我们会看到增长速度放缓,但这在意料之中。
我们真正关注的是,面对疫情所造成的巨大破坏,这些经济体是否能够回到疫情前的路径;经济能否通过政策以及对市场作用等,回到疫情前的状态。目前来看,大多数发达国家和中国都将回到疫情前的路径。但对于许多新兴市场而言,它们则可能会长期处于一个下坡路。这也显示出了疫情所带来的一些长期的负面影响。当然一切都还有待观察。
供应链将不再是推高通胀的主因
《全球财经连线》:在2022年展望报告中,您提到“对通胀的担忧使强劲的反弹蒙阴”。多数观点认为今年通胀将会回落,您的预测是什么?
Gruenwald:我们经济复苏的情况非常好。你去年问我,2021年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我们曾预期会有一个强劲反弹。去年,我们多次提高了对经济增长的预测。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的情况下,全球经济意外强劲反弹。通胀正是在这种非常强劲的反弹中到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个快乐的烦恼。
正如我们之前所说的,通胀仍在持续高企,这超出了美联储和其他许多央行的预期。因此,它们要么现在加息、要么很快将要加息。加息将使增长的轨迹放缓,但这未必就是负面的发展。经济从疫情中复苏的步伐,比我们想象中要更强、更快。所以这仍然是一个好的宏观故事。但通胀问题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大一些,这已成为大多数央行近期关注的政策重点。
《全球财经连线》:您如何看待2022年的全球经济?
Gruenwald:全球经济今年的形势良好。虽然各国之间的情况各有不同,各个产业之间也存在很多差异。我们看到美国的经济反弹相当不错;欧洲在过去6个月表现尤为良好;中国是第一个复苏的国家;亚洲总体而言也表现良好。不过,我们也看到有很多新兴市场,正在试图努力恢复到疫情前的经济增长水平。
如果将各国现有的GDP水平与2019年年底,即大流行开始之前的数据相比较,我们会看到,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还没有回到疫情前的水平。即使自疫情开始以来,已经过去2年了。它们是否真的能回到疫情前的道路上?许多国家在这点上将面临困境。在亚洲,最主要的可能是印度。
但总体而言,经济复苏良好,各个产业也逐步复苏。在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我们看到如耐用品、电子产品与汽车等此前因供应链瓶颈而承压的这些行业反弹非常强劲。但我们知道一些服务行业,如食品和饮料、娱乐、旅游、游轮、工业等,它们仍在努力试图恢复。
因此,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仍然有一些国家和产业,未从疫情中完全恢复。我们预计这种情况将在2022年和2023年中持续。
《全球财经连线》:亚洲供应链的发展如何影响全球通胀前景?
Gruenwald:它们的影响很大。很多消费品和耐用品的生产均来自亚洲精妙复杂的供应链。而这些产品不仅被运往亚洲,也被运往欧美。我们在过去一年里学到的是,尽管这些供应链非常地高效——它们建立在非常低的库存,以及非常精确的物流等基础之上——但实则缺乏弹性。疫情在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冲击的同时,也对供应链造成了冲击。
随着经济复苏,我们对电子产品、汽车等耐用品的需求大幅上升,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我们看到积压的问题,看到库存的重建,看到港口面临的一些挑战。比如像在美国西海岸。
这一直在推动通胀。驱动通胀的三个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供应链相关成本。另一个是能源,第三个则是传统的国内通胀。这种供应链的阻塞,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推动了通胀。我们在亚洲和其他各地的分析师看到了一些改善。看起来交付周期开始缩短,积压的订单开始减少。但至少还要到2022年的几个季度后,或是2023年,才能恢复正常。
但我认为最糟糕的时期已经过去了。供应链问题可能不会再成为今年通胀的主要推动力。
美联储加息对中国影响有限
《全球财经连线》:中国人民银行近期降低了基准利率,中国是否需要对美联储的紧缩周期做出反应?
Gruenwald:可能不需要。正如我们之前所说的那样,与小一些的经济体相较,更大、更独立的经济体受到美联储的影响将相对较小。
我们知道中国从最初的疫情冲击下恢复得很快,但增长仍有些不平衡。中国的制造业和贸易做得很好,但家庭消费和半导体产业有所不足。因此,运用降息与监管工具,将增长保持在5%左右,这可能也会是中国的增长目标。
中国不太依赖于资本流入,它仍是一个顺差国家。相对于美国,中国仍然具有增长优势。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利率传导到中国政策利率中的影响是很小的。
《全球财经连线》:那么亚洲其他央行呢?
Gruenwald:我们看到亚洲其他央行已经采取行动了,韩国央行已多次加息。显然,亚洲发达的经济体(货币政策)已经开始正常化。随着美联储开始采取措施,它们可能会行动得更快一些。
亚洲新兴国家, 受疫情的冲击不如世界其它国家那么严重。当我们谈到新兴市场及其受到的疫情影响,一些拉美国家、东欧国家和俄罗斯受到了相关影响。当然,印度受到的冲击也不小。但整体来看,亚洲央行和新兴市场,受加息周期的影响较小。像之前说过的那样,任何依赖外资流入或有持有大量美元债务的国家和地区,都必须要密切关注美联储的行动。
《全球财经连线》:今年亚洲会成为世界全球经济的引擎吗?
Gruenwald:亚洲已经是一个强力的经济引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仅是中国就占据了全球约1/3的增长 。全球经济增长约保持在3.25%至3.5%左右,而其中约1/3来自中国本身。当我们再加上一些规模较小,但增长迅速的经济体时,整个亚洲对全球经济的增长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
不过,确实有几件事值得关注。一是亚洲的经济增长,包括中国在内,在过去的几年里非常依赖出口和制造业。 我们看到贸易顺差和经常账户顺差再次出现。这意味着,亚洲正得益于欧美强劲的消费需求。未来,我们希望看到更多来自亚洲内部的消费需求 。
另一个挑战将是供应链。现有的供应链效率很高,但未能通过弹性测试。它们并没有及时地调整并适应疫情所带来的冲击。这是否意味着需要更高的库存?更广的地理分布?亦或是路途更短、更接近本国的供应链?这对库存意味着什么?这对港口意味着什么?还会有哪些影响?
随着我们走出疫情,整个供应链系统将被重新审视。 因此,需要去探讨如何刺激更多的内部需求,以及供应链如何走出困境。我认为亚洲的未来仍相当光明。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施诗)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