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消费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近日,第二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以下简称“消博会”)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消博会期间,共举办超百场活动,发布600余件全球新品,其中“可持续”成为贯穿展会的核心关键词之一。在10万平方米的展区内,从日化到食品,从轻工制造到咨询服务,超2800个参展品牌已纷纷贴上“绿色标签”。
绿色消费缘何兴起?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如何改变生产端和消费端的实践?在可持续发展浪潮下,政府、企业如何多方协作,进一步释放绿色消费潜力?聚焦可持续消费议题,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普华永道中国ESG可持续发展市场主管合伙人倪清。
倪清表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消费品行业的新发展方向,企业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应积极挖掘新增长点以抵消转型成本,通过建立可持续商业模式,形成绿色发展的正向反馈机制。此外,倪清指出,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推动力,也牵引着经济、社会、城市、产业变革向更绿色、更便捷、更新颖不断升级。
绿色是消费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南方财经:近年来,绿色消费兴起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倪清:绿色消费引领的消费变化趋势有政策因素推动。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持续推进绿色消费。2020年9月,中国宣布“3060”目标,即力争在2030年前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此后中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大家的消费价值观在转变,行业也逐渐达成共识,高质量发展背后要考虑绿色环保。根据普华永道2021年发布的调研报告,中国有意愿使用环保包装的受访者比例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但当下我们仍然缺少可选择的绿色产品。绿色消费不只是消费行为、消费意愿变革,也需要供给端的改革,包括生产中的技术创新,例如可完全生物降解的新型环保包装合成生物学PHA材料。只有技术实现突破,才能从根源上替代部分高污染生产过程。
南方财经:今年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绿色消费趋势发生哪些变化?
倪清: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消费势头很好。但我们需要分析,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不完全因为这是绿色消费,还因为产品性能好。
从这方面看,推进绿色消费要实现多维突破,不能说产品是绿色环保的,就一定能让消费者购买,要叠加更多优势,像新能源汽车性能比传统燃油车好,价格有补贴,设计感和体验感在提升,这些优势综合起来共同打动了消费者。可以说,绿色环保是刺激消费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南方财经:可持续消费群体画像是怎样的?哪类消费者群体更容易接受绿色消费理念?
倪清:根据普华永道的调研,年轻人相对更容易接受绿色消费理念,年轻消费群体也是可持续消费的主力之一。其中,女性相对更有环保意识,有70%的女性受访者注重可持续消费,在男性受访者中注重可持续消费的比例为40%。
需要注意的是,受技术等条件限制,目前大部分绿色产品的价格仍相对更高,也更需要去营销,去进行消费者推广,这背后还需要兼顾成本与性能,需要探索建立新的发展模式。
建立可持续商业模式
南方财经:受新消费趋势变化影响,消费品产业供给端应做出哪些调整?
倪清:首先,在自身产业链条中,企业在原材料加工、商品回收、物流包装等环节都可以做出调整。但绿色转型肯定是要有的放矢,循序渐进。例如,我们现在通过“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厘清其所在行业价值链全链条碳排放范围1,2和3的边界,全面梳理碳排放总量及分布格局,并基于此推进对企业自身生产工艺流程的节能减排,也对上游供应商进行低碳转型的赋能。
同时,绿色低碳发展是多产业联动的结构性变革,企业也要跳出惯性思维,思考新的市场机遇。餐厨废油转化成生物质燃料,例如生物柴油及生物航空燃煤,以赋能交通运输及航空业。对于食品业而言,通过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达成了总体碳排放的降低;对航空业而言,使用生物质航空燃煤也是能降低总体碳排放的主要手段。
此外,国家政策的推动也非常重要。我们和企业交流过程中感受到,大多数企业的出发点首先是跟着政策走,也会探索绿色低碳市场机遇,但绝对不会过于超前,所以国家的推动还是非常重要。头部企业也应该去呼吁和推动一些政策的出台,例如企业节能减排过程产生的碳减排效益,可以考虑确认CCER,让企业在转型过程中产生新的收入以抵消转型成本,实现商业可持续,形成一个正反馈机制。
南方财经:实践中,如何推动消费品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建立可持续目标?企业的动力来源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倪清:最重要的是链长企业要发挥带动作用。例如,新能源汽车的链长企业设定可持续发展标准后,供应商就会随之跟进。在上游管理、消费者教育方面,链长企业都有很多使命,也具备相应的能力,需要和供应链生态共同努力,打造行业标准。
企业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激励,主要在于发掘更多开源节流的机会。企业要跳出固有思维,寻找一些新的增长点,例如特斯拉靠出售碳排放额度获得的收入实现盈利。企业要密切关注低碳领域未来的走向,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可能改变现有竞争格局。
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绿色金融建立低碳领域的市场激励机制,让金融更好地支持减碳创新企业。其中,转型金融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比如针对非风光电行业,只要企业本身制定了减碳目标,银行就可以根据相关评估机制给予转型资金支持。未来,转型金融的推进将是一个系统工程。
南方财经:“双碳”目标的提出对中国绿色消费市场带来哪些影响?未来,政府、企业等多方如何协同合作,实现更高质量的绿色发展?
倪清:“双碳”目标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和“定心丸”,既能支持那些已采取减碳行动的企业坚定往前走,也给那些还没有启动的企业提了一个醒。今年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在立法上又进了一步,扩大了产品范围。我们的企业家一定要尽早启动减碳工作,积极做好准备,抓住结构性调整机会,让企业国际竞争力再增加一个维度。
ESG就好像是一种更为健康自律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可以帮助企业提升免疫力,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有不少资本市场研究报告发现,ESG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企业,疫情之后的抗风险能力都比较强。未来,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协同合作也能够持续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进而提升国家产业链的综合实力。
未来,政府可以探索在各细分行业不断优化完善能耗标准,逐步对标全球的行业最新标准,实现更高标准、更高质量发展。同时,世界对中国的低碳实践也有着很高的期待,中国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向世界提供适合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绿色低碳转型经验,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柳宁馨)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